县域是建设创新浙江的重要阵地。以纺织服装等为传统主导产业的诸暨,产业升级需求十分迫切。如今,当地依托与浙江大学共建的浣江实验室,牵引科研成果落地转化,从无到有,聚起未来产业新动能。
走进位于诸暨的星目探宇科技有限公司,工程师们正在进行第一颗卫星的总装测试。这颗搭载着植物生长载荷的小卫星,今年将为这家成立仅一年半的企业,带来千万产值。
浙江星目探宇科技有限公司总体部博士后 张永兴:预计在9月底具备整星出厂的条件。它的成本比较低,相较于同样的一颗卫星,我们成本差不多压缩了50%。
成本更低,意味着卫星商业化的可能性越大。王慧泉是企业的负责人,他还有着另外一重身份——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教师。
浙江星目探宇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 王慧泉:对于我们个人来讲,我们要去做一个企业,其实这个起步是最困难的,就比如说像场地、人才相关的这些支持,可能是浣江实验室或者地方政府在前期能够帮助到我们最大的地方。因为浣江实验室,那就是我娘家呀。
浣江实验室由诸暨和浙江大学合作共建,与航空航天学院共用一套班子。当地租金减免等优惠政策通过实验室直达科研团队,让王慧泉动了试试的念头。如今,企业的总装车间可以满足一年50颗以上的卫星生产。
在浙大,有不少教师像王慧泉这样,以“双聘教授”的身份牵头浣江实验室六大研究中心等各类科研项目。
浣江实验室主任助理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教授 金台:原来我们在学校的实验室只有20多平,来到浣江以后我们的实验室扩展到725平,我们的检测设备机械臂从一台变到了十多台,这大大促进了我们的科研成果的中试概念验证。
不仅是场地、设备的拓展,浣江实验室还为手握核心技术的科研人员精准匹配人力资源。李琼就是被浣江实验室相中,加入到一名浙大青年教师的团队,主攻燃油控制系统的工程化落地。最近,他正为即将上产线的产品,与当地一家模具厂打磨配件细节。
绍兴统准模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陶海平:以前我们是不敢做,现在我们可以做。我们就是说想在以后,更多地去接触一下航空航天上面的类似的零部件、精密件,我们也希望融入我们航空领域的一个产业链里面。
两年前,李琼刚到诸暨时,当地还找不出一家像样的航空航天企业。今年,随着浣江实验室引育的空天企业越聚越多,对高精度、特殊性能配件的需求激增,拉动了诸暨本地模具、热塑等金属材料加工产业链技术爬坡。就在两个月前,李琼所在的团队也注册了公司,成为实验室引进孵化的第21家企业。
浣江实验室研究员 诸暨市翎动液压机械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李琼:浣江实验室是我们一个重要的载体,就是从浙大的航院到浣江实验室,再到现在公司的产业化落地,当然我们也是一个中游的,包括诸暨本地还有很多上游就是我们配套的企业,目前都逐步建立起来联系。
这是企业刚租下的厂房,五百米开外,是正在建设的浣江实验室新大楼,计划明年投用。不仅现有的六大研究中心将入驻其中,届时,正在准备的与“低空”相关的第七个研究中心也要入驻。每周都要来一次实验室的诸暨市科技局干部吴少杰,这次专门冲着第七个中心来调研。
诸暨市委科创委办公室秘书科科长 吴少杰:研究哪些方向,需要哪些支持,实验室的发展它就是个动态的,我们就要利用好这个平台,利用好背后的浙大的科研资源,能够更快地为这个产业去赋能,占得先机。
浣江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 王高峰:低空经济不单单只有飞机,你还得有卫星,你还得有智能的导航算法,把这个都串起来,地方上也在积极牵引。
眼下,当地正进一步围绕浣江实验室,布局空天装备产业,在新大楼周边规划了一大片科创基地产业园,用于引进孵化更多企业。
诸暨市科技局副局长 傅宇峰:我们浣江实验室,还要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自我造血能力。我们的团队向上去争取更多的纵向项目,促成我们当地的企业和我们浣江实验室进行更多的合作,接下去发展还是要靠自己站起来走路。
今年上半年,诸暨市航空航天产业产值达23.33亿元,同比增长12.7%,力争全年突破50亿元。
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