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5月7日的印巴空战中,巴基斯坦运用了歼-10CE与霹雳-15E导弹组合,成功击落了印度多架战斗机。这场空战再次让人们关注到现代导弹的威力与战斗机的脆弱性。但与战斗机相比,现代航母的速度明显较慢,然而我们很少听到航母被导弹击中的消息。那么,为什么导弹能够击中高速飞行的战斗机,却难以打中航速较慢的航母呢?其实,这主要是因为“单挑”和“群战”的差异。
首先,需要指出的是,虽然如今导弹种类繁多,但并不是所有导弹都适用于攻击战斗机。用于攻击战斗机的导弹主要有两种:防空导弹和空空导弹。本文将重点讲解空空导弹。空空导弹是从飞行器上发射,专门用来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。它能够锁定并击中战斗机,关键就在于其“导引头”的技术。
展开剩余80%目前,空空导弹的导引头主要有两种类型。一种是“主动雷达导引头”,它通过发射雷达波扫描目标,当雷达波遇到目标时会反射回来,导引头接收到反射波后进行处理,从而锁定目标。这种导引头特别适合追踪大面积的目标,如战斗机。然而,当它遇到隐身战斗机(如歼-20或F-22)时,雷达波的反射较弱,定位精度会受到影响。另一种是“被动红外导引头”,它通过接收目标发出的热辐射信号来锁定目标。此方式适用于较远距离的目标,但也有局限性:当战斗机距离较远时,热辐射信号会逐渐变弱,导致导引头失去效果。
为了弥补这些局限性,现代空空导弹往往采用复合制导方式,即将两种或更多的导引头技术结合,以提高导弹的锁定成功率。然而,尽管空空导弹的制导技术越来越先进,面对这样的导弹,战斗机依然需要依赖强悍的机动性进行规避。现代导弹的飞行速度通常较战斗机更快,这意味着一旦导弹锁定目标,战斗机往往来不及进行机动规避就被击中。
尽管如此,战斗机依然可以采取一些手段来提高生存能力。例如,提升战斗机的机动性能,尤其是进行高难度的机动动作,如急转弯、横滚和眼镜蛇机动等,这些都能有效增加导弹拦截失败的几率。但这对飞行员的操作能力要求极高,不是每个飞行员都能应对这些复杂的动作。另外,隐身技术和电子对抗系统的不断发展,也能有效降低被空空导弹锁定的风险。
与战斗机的“单挑”相比,导弹攻击航母则更像是一场与禁卫军对抗的战斗。航母通常并不是单打独斗,而是以“战斗编队”的形式活动,这意味着导弹必须突破多重防御才能击中航母。航母本身具备强大的防御体系,包括舰载战斗机的拦截、驱护舰的反导系统以及航母自身的防御措施。因此,要打中航母,导弹必须克服这些层层防御。
现代航母通常装备有近防炮系统,专门用来拦截导弹或无人机等来袭目标。例如,中国的1130近防炮,其射速非常快,每分钟理论射速可以达到1万发以上,虽然由于舰船的空间限制,弹药装载有限,实际打击持续时间不会太长,但足以有效拦截大多数来袭导弹。如果拦截失败,航母的建材和设计结构也能为其提供一定的防护。举个例子,美国曾对“美利坚号”航母进行抗沉性测试,经过长时间的轰炸,航母依然没有被击沉,显示出航母强大的抗打击能力。
然而,尽管航母防御系统强大,攻击航母的导弹仍在不断改进。反舰弹道导弹,尤其是像中国的东风-26那样专为航母设计的导弹,具有极强的突防能力和反舰打击能力,因此被誉为“航母杀手”。不过,即便是东风-26这样的导弹,也不能确保百分百击中航母。为了提高打击成功率,各国正在发展“饱和打击”战术,即在一次攻击中同时发射多枚导弹,从而突破航母的防御系统,至少有一枚能够成功击中目标。
值得一提的是,现代战争中,攻击航母的目标通常不是完全摧毁它,而是破坏航母的关键部位,例如甲板,令其失去战斗力即可。如果航母被完全击沉,反而可能激化战局,因为航母的建造成本极为庞大,且它在国家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。相比之下,战斗机的损失在战争中更为常见,现代战斗机的成本虽然不低,但它们的战略地位较低,因此损耗被视为正常现象,各国通常不会因为一架战斗机的丧失而引发大规模冲突。
综合来看,战斗机与导弹之间的对抗就像是两个武林高手在“单挑”,谁的招式更强,谁就能占据上风。而导弹攻击航母则更像是与一支强大的禁卫军对抗,需要突破层层防线,才能有可能命中目标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